誰需要碳盤查?
因應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,國際間與台灣紛紛推出節能減碳相關的金融法規政策。
國際方面,歐盟執行委員會於2021年7月推出十三項相關法案,以組成一系列氣候變遷因應行動計畫,並提出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簡稱 CBAM),規定高碳排產品出口至歐盟需課徵關稅,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,2026年全面生效。第一步鎖定高耗能產品,如:水泥、鋼鐵、鋁、化學肥料、發電業等,未來包括採礦、消費品、汽車零件、航太到家電產品都會受到影響。
台灣也有相應措施推動淨零碳排工作:金管會於2022年1月啟動「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」,依照公司實收資本額分階段推動,分為四個階段:
- 第一階段:自2023年開始,規定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上市櫃公司,及鋼鐵、水泥業都須碳盤查。
- 第二階段:2025 年開始,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上市櫃公司及鋼鐵、水泥業的合併報表子公司要完成碳盤查,資本額 50-100 億元上市櫃公司則盤查個體公司。
- 第三階段:2026 年開始,資本額 50-100 億元上市櫃公司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碳盤查,且資本額 50 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盤查個體公司。
- 第四階段:2027 年開始,資本額 50 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。
預估將有包括:電子、紡織、運輸、食品、鋼鐵、金屬製品等19萬家中小企業。
對於範疇一與範疇二總量大於2.5萬噸排碳量的企業,也早早就被環境部列為管制對象,並且是第一波徵收碳費的主要對象。
總結來說,除了國內外政府要求碳盤查,供應鏈也被要求揭露自身碳排放量,主要在以下四種產業別,更是首當其衝:
1. 出口企業:在台灣或歐盟的碳邊境條例下,跨國企業已開始要求上下游供應鏈廠商,揭露、甚至降低自身的碳排放,不願配合的企業將被排除在供應鏈選擇之外,逐漸遭市場淘汰。出口企業需要確保其產品的碳排放符合相應的法規要求,因此需要進行碳盤查。
2. 進口企業:對於進口商品的企業來說,碳盤查也是必要的。未來不論是商品出口到歐洲需要繳交碳關稅,或是碳排放量過大被政府徵收碳費,這些碳排放成本都會無可避免地反映在商品價格上。若企業無法透過碳盤查掌握自身碳排現況、擬定減碳策略,商品將在價格上失去競爭力。
3. 製造業企業:製造業企業通常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,因此需要進行碳盤查以識別排放來源並採取減排措施。
4. 能源業企業:能源業企業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,對於這些企業來說,碳盤查是非常重要的,以確保其生產活動符合相應的法規要求。
碳盤查不僅有助於企業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還能開拓市場、提升品牌形象、避免風險、促進創新等,為企業帶來多重好處。因此,企業應該積極實施碳盤查,將其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和營運管理中。
永續議題正發燒,國家政策與時俱進,迭代快速,您的企業準備好接受挑戰了嗎?讓綠色策略成為您的好夥伴,我們提供ESG一站式服務,包含:碳盤查教育訓練、淨零規劃、永續報告書,協助您與接軌國際,成為永續企業的領頭羊。